“农民贷款难,这是全世界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也是困扰世界的农村金融难题?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了解到,田东县以问题为导向,大胆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集支付、担保、信用等为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全覆盖,由于这个经验务实好用,又可复制、可推广,目前正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国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银行”:乡村里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在人们的印象里,农村生活最大的不便之一,就是你几乎看不到银行的影子。而在田东县,农民也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到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走进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在村广场的旁边就是田东县农商行“农金村办”服务室,靠近服务室有一台自动取款机。在“农金村办”服务室的墙上,挂着诚信用户评级公示栏和农户信用评分表。有了“农金村办”这个“三农金融服务室”,四平村的村民申请贷款不用跑到县城,只需将相应材料交到服务室,银行定期过来审核,审核一过,村民就可以到隔壁取款机上取钱,非常方便。3A级信用户每户可贷款5万元,A级和2A级可贷款1万到4万元不等。服务室的工作人员由村干部兼职,从而将贷前调查、贷后监督和贷款催收交给熟悉村里每家每户情况的村干部去完成。
与此同时,田东县在农村地区广泛布设和使用现代多功能金融设备。截至目前,田东县在乡镇和人口集中的农事村办点布放了147台ATM机,实现ATM机乡镇全覆盖。在行政村布放POS机1680台、电话支付终端381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发行各种银行卡77.05万张,人均1.75张,个人网银、短信通等服务方式得到广泛使用,现代化支付方式覆盖所有行政村。
“通过完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支付结算体系,农民在村里就可以办理2000元以下的小额存取款业务,提高了获得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度,降低了支付结算成本。”田东县县委书记王军说。
资本:让农村沉淀的资产变成资本
“农民贷款难,难在没有抵押物。”思林镇真良村的80后大学毕业生梁青松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引进台湾先进技术,想在老家的大石山里种植火龙果,却苦于没有资金来源。但他赶上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好时候。
2013年,梁青松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质押,向银行贷款了150万元,此后,形成了530亩的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2014年9月的丰收季节,火龙果基地的产值就达30多万元。为梁青松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的是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这个产权交易中心正是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破解农民贷款抵押难的问题,2012年成立的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也是目前广西惟一一家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其主要职责是为农村各种产权交易提供场所,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产权交易鉴证、产权抵押贷款鉴证、农村资产评估、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农民把自己需要流转的土地拿到土地交易所进行登记,然后由土地交易所进行公示,在土地交易所的平台上和企业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资产获得贷款。
为了促进农村沉淀资产的资本化,活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田东县打出一套“组合拳”。田东县进一步集中开展农村资产确权工作,完善农村“三资”管理,推动上市交易的农村产权品种增多,农村资产变现由难变易。同时,依托交易中心,田东完善交易服务网络,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各涉农单位服务窗口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绿色通道,在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在村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点,打通农村资产资源变现渠道。针对交易物处于农村、远离城乡的问题,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出个性化服务,确保产权顺利入市交易。凡是办理土地流转100亩以上的大户,该交易中心组织县经管站、评估事务所等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实地核查,现场办公,提供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服务,既保证了交易的真实性,也为群众节省了交易成本。
此外,田东县整合产权主管部门、各银行机构、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各部门资源,构建产权交易管理协作机制。在农村产权流转、产权抵押融资、资产评估、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交流,严防交易风险。
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蓝新天向记者介绍说,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通过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的农村土地交易量达8.13万亩,相当于2012年前7年的流转总数;土地租金从2012年平均每亩600元升至2015年的900元,单位租金最高达到1600元,单位面积的土地租金收入已经超出农民传统种植业所得利润。数据显示,仅土地经营权流转一项就使田东县农民人均增收260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
信用:农民也有了信用等级
那拔镇六鲁村村民谢艳保从生存条件恶劣的作登瑶族乡大板村大石山区举家移民到六鲁村后,十多年来一家6口仅靠18亩坡地种植甘蔗和玉米维持生计,是典型的贫困户。
2014年,六鲁村被评为信用村,谢艳保通过信用评级,获得了8万元贷款,之后,他建起了700平方米的鸡舍,每年出栏2万多只土鸡,全年纯利润超过8万元。在金融扶持下,六鲁村2015年新种芒果2000多亩,种植香蕉200亩,金桔100亩。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人畜饮水全部解决,屯级公路全部开通。
2015年,田东县53个贫困村全部变成了像六鲁村一样的“信用村”。“农民没有信用,金融机构怎么敢放贷?”王军说,为了解决“向谁贷、不敢贷”的问题,田东县通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以来,田东县逐步采集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等级为农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凭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就可以当天获得1万—10万元信用贷款。
依托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果,田东县采取“一放宽一提高一差别”的涉农贷款优惠政策,即放宽种养殖业等周期长的涉农贷款期限,最长至5年;根据信用等级提高授信额度,农户最高至30万元,新型经营主体最高至100万元;实行差别化贷款利率,信用等级高的利率上浮不超过30%,信用村比非信用村上浮利率10%。同时,为优化贫困村信用环境,田东县还构建了失信惩戒机制。单个贫困户、经济能人、贫困村专业合作社的失信行为将影响整个村子的信用水平。贫困户若因意外原因不能按时还款,则进行“债务重组”,适度放宽贷款期限,同时下调信用等级。若及时偿还延期借款,则恢复其信用等级。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田东县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7.23万户,农户信用评级覆盖率达89%,1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51家中小微企业被纳入征信系统。
“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和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了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王军说。2009年以来,田东县累计发放5.9万户次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贷款,金额达22.8亿元,放贷时间由过去的3到7天缩短为现在的1天。
担保往往是农村金融的难题,完善担保体系才能拓宽农民群众融资渠道。在构建信用体系的基础上,田东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成立了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主要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业务。截至目前,助农融资担保公司已累计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农村小微企业等提供融资担保1.45亿元。
“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田东县有效解决了农民及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放贷难、风险防控难三大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唐仁健对“田东经验”评价说。
财政:探索支持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涉农贷款风险高、利率低、回收慢,如何才能调动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促使金融服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田东县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出资8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专门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截至目前,累计偿付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坏账219.8万元。数据显示,全县农户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左右,远低于广西平均水平。
此外,田东县还出资设立了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构建利息补贴机制,分担贫困农户信贷成本。由县财政出资200万元设立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累计为3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小额贷款利息补贴。
过去,田东县只有工行、农行、建行、农村信用联社等6家银行金融机构。2009年,利用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的机遇,田东县按照“弥补金融服务空白,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丰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目标要求,推进组织机构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拥有银行金融机构9家,非银行金融机构18家,银行网点48个,覆盖10个乡镇和部分村屯,金融机构种类齐全。
数据显示,县域金融机构在加大支农力度的同时,盈利水平也得到提升,2015年田东县金融机构利润总额达到2.32亿元,比改革前的2008年增长了3.5倍。
“通过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田东县的贫困户从过去的‘等靠要’被动接受帮扶向主动寻求脱贫致富路子转变,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这一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王军说。
文章来源:广西财政厅
摘编:吴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