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决策参考
高层声音
专家视点
GECC课堂
高层声音

陈武:坚持生态立区 促进绿色发展

——陈武在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一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5-08-03 分享到:

同志们:

  刚才,清华书记就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生态经济是统筹解决发展与生态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发展与生态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守发展底线,也要坚守生态的底线。要把这两个问题统筹解决好,也就是要把这两条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更形象地说,也就是要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划等号。“一条扁担两头挑”,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一头挑着绿水青山。我们要挑好这条扁担任务是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一方面,我区发展不足、经济规模不大,水平低实力弱,贫困人口多,发展的担子千斤重;另一方面,也面临不少生态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和紧迫。这两年我们联合广东对九洲江进行治理等成功实践证明,在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上,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关键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发展和生态两不误,从相克转到相生。

  发展生态经济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发展生态经济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筹起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发展产业,发展经济,促进良好生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生态技术,构建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绿色化发展。

  第一,发挥良好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我们常讲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但实际上往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一定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就要充分利用良好环境资源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

  第二,利用先进生态技术构建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当前生态技术日新月异、生态产业方兴未艾,一项生态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就可以带来一个新兴产业或者改造一个传统产业。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加大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突破制约我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第三,同步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就是利用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制造,让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实现绿色化、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一方面就是用市场的办法、产业化方式处理生态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就是要开发运用先进生态技术发展新兴生态型产业,谋划发展节能、环保、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态产业。

  第四,做好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加减法。“加法”就是增大环境容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壮大生态产业,真正让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源。“减法”就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推行简约、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我区发展生态经济有条件有基础。我区气候条件优良,水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中草药等生物制药产业,特别是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可以发展富硒农业;水质优良,可以大做水产业文章;铝、有色、水泥、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可以通过生态化改造转型升级并延伸产业链;自然风光秀丽,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和海洋新兴生态产业;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可以更多更好地吸引人才来到广西发展创业。

  在多年的发展中,我们也有不少成功的实践。石漠化是过去我区生态的主要问题,多年来在抓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从保土蓄水、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到因地制宜搞“种养加”,大力发展林果桑茶油药和多种养殖等石山地区经济,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柳州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国家重点工业城市,但也是酸雨重污染城市,而现在的柳州不仅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环境也越变越好。

  总的来说,从我区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统筹解决生态和发展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是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是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潜力所在。对贫困山区来说,发展生态经济就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从居山守贫向生态富民转变的光明之路。

  二、发展生态经济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壮大、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三大目标,突出抓好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乡建设四大任务,主要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到2020年,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的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医药等若干新兴生态产业;有色金属、制糖、建材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居全国领先地位;建成一批新型生态产业园,全面完成国家级园区生态化改造;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生态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树立一批国内知名的生态农林业知名品牌;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和长寿养生基地。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生态设施体系。到2020年,县级以上老城区基本实现污水截流、雨污分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十三五”实现镇镇有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一批中心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左右;乡镇集中供水管网全部实现升级改造和联通并网,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85%。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持优良的环境质量。到2020年,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各设区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水量达标率达到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8%;森林覆盖率达到63%,畜禽生态养殖达标率达90%,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城乡,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建成若干个海绵城市,建设一批生态型公园,探索创建国家公园;重点城市居住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提升;天然气“县县通”全部实现;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顺利建成,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总的来说,到2020年我区要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新路,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经济发展强区。

  三、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十大工程

  《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大重点工程,要集中精力抓好实施。

  (一)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工程。要紧盯新兴产业发展走势,重点推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医药、机器人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加快柳州汽车城建设,打造国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抓好柳州上汽通用五菱20万辆新能源汽车、南宁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投产防城港红沙核电一期,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桂东北、桂东南等风电项目布局建设。推进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开发生物质能,探索推进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地方特色药材繁育研发,培育一批生物医药骨干企业,打造壮瑶医药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

  (二)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工程。要重点对有色金属、制糖、石油石化、冶金、建材、林产业、茧丝绸等传统资源型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运用“互联网+”、智能装备及多种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当前,要抓紧落实铝电结合试点,加快打造百色生态铝、来宾铝电一体化、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崇左生态锰、沿海沿江生态型铜镍等一批产业集群基地。抓好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支持企业提升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让传统资源型产业“老树发新枝”。

  (三)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工程。要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梧州、贺州、南宁、河池等一批新建生态产业园建设;着力抓好铝、石化、有色金属等一批传统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抓好南宁、柳州高新区等一批综合园区改造;推进梧州、玉林等一批再生资源和再制造产业园区建设。

  (四)生态种养发展工程。生态种植方面,要结合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鼓励发展富硒粮油果蔬茶药等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发展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的林业、林下经济。逐步调减桉树种植面积。大力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并与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生态养殖方面,要统筹制定全区养殖区域布局规划,明确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要推广使用生态养殖技术,推进种养结合,推广高架网床养殖以及浅海立体生态化养殖。继续抓好九洲江水环境综合整治,争取列入国家国土江河整治试点和跨省流域合作治理试点。

  (五)生态旅游发展工程。要充分挖掘我区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和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自然禀赋,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要努力提升这些生态公园的水平,争取设立为国家公园。抓好桂林、巴马等一批休闲养老健康养生地产发展,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基地。

  (六)水环境改善建设工程。要深入贯彻实施新环保法和“水十条”,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尽快完成县城以上备用水源建设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工作;加快乡镇集中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分散集雨水柜配套水净化行动计划。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在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规划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强重点水库及北仑河、九洲江等跨境跨省河流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入海河流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和近岸海域及沿海区域污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十三五”实现镇镇有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要努力做好水文章,做大水产业,做强水经济,让全国全世界都能喝上广西的“健康长寿水”。

  (七)大气环境治理建设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以城市为重点,抓住产业结构和布局、清洁能源使用、机动车尾气和城市道工地扬尘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在市区和近郊新建、扩建重污染企业,有序推进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建设“县县通”天然气工程。推进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淘汰、工业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能源结构优化等工作,建立重点城市联防联控的区域协同机制,全力完成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

  (八)土壤修复与改善建设工程。要尽快摸清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对土壤污染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开展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试点,启动河池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抓好矿区复垦工作。充分挖掘富硒土壤资源,将富硒农业纳入全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范围,搭建富硒产业发展平台,创建富硒开发机制,打造富硒农产品产业基地,形成富硒农业品牌。

  (九)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加快建设南宁、钦州、贵港、玉林等中心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市县生活垃圾收集、分拣、转运体系,完善乡镇转运处理终端,改造村级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南宁、梧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程建设,探索农田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抓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建筑垃圾处置,实施示范工程,培育专业化、现代化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十)生态城镇建设工程。抓好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推进设区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重点推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以及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鼓励支持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建筑开展节能改造。创新城市规划,加快建设南宁邕江南岸滨江绿带、桂林漓江两岸绿带、玉林北流容县城市田园风光绿带等。切实抓好生态乡村建设,实施村屯绿化工程,建设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加强乡村绿道建设,构建乡村绿地串联网。抓好休闲林区、生态小区建设。挖掘农村绿色生态效益,发展庭院经济和生态产业。

  四、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健全法规,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保障

  要更新观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律法规为保障,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共进。

  (一)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生态立区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生态立区理念。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信仰,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积极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要按照发展生态经济鼓励类指导目录,有效引导产业流向,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先进技术。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目录的精准度,在财税、投资、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给予企业更实的支持。

  (三)更加注重生态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围绕高效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农村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重点围绕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类高新技术材料和产品、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与安全处置等方面,实施一批产业发展示范工程,扶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集群。

  (四)创新生态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新模式。要加快建立完善支持生态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在项目立项、投资计划、配套资金和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生态技术研发应用和生态企业、生态项目发展。要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针对民间投资,规划设计并推出一批生态经济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

  (五)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引导各市县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定位推进经济发展。做好“十三五”相关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工作,努力争取全区或更多市县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

  (六)建立完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推动完善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设立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法规化工作,着手研究推进西江、红水河等重点流域及北部湾海洋生态区等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立法。建立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机制,强化生态红线管理、资源有偿使用、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环境保护责任追究。要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国家在西江流域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同志们,发展生态经济是推动我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要科学谋划、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为抓手,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优生态、富百姓,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的新路子。(陈 武)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