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决策参考
高层声音
专家视点
GECC课堂
GECC课堂

国际农产品市场需要把握的七大特征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4-12-28 分享到:

在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条件下,立足国内确保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同时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既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产业和贸易政策的理性选择。准确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现状、特点及趋势,对于更好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纵观近50年来世界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变化,总的来看,国际农产品供需和市场主要呈现以下七个显著特征。

  一、国际农产品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短缺和粮食不安全问题突出,粮食危机的风险始终存在

  (一)农产品供给保持与需求同步增长,世界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61-2012年,谷物、油料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上升趋势,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占有量稳步提高。总体来看,世界范围内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速与消费量增速基本相当,实现了同步增长和供需基本平衡。1961-2012年,全球小麦、大米、玉米、大豆、食糖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7%2.30%2.83%4.76%2.42%,同期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5%2.25%2.83%4.59%2.30%

  (二)粮食短缺与过剩并存,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区域性差异明显。尽管全球粮食供需总体上基本平衡,但受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粮食供需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地区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过剩,除将过剩的粮食用于贸易和粮食援助外,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更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源;而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不足,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居高不下。以人均谷物占有量为例,2012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分别高达1130公斤和1892公斤,而低收入缺粮国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只有220公斤,不到美、澳等发达国家人均谷物占有量的1/5。据FAO统计,全球仍有8.42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是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分别有5.52亿人和2.26亿人,占全球饥饿人口总数的65.3%26.9%

  (三)年度之间粮食供需平衡仍不稳定,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没有根除。世界粮食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年度间存在较大波动,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没有彻底消除,在特定时期还非常突出。1961-2007年世界谷物产量从8.9亿吨增至21.2亿吨,年均增长1.9 %。但由于消费的增长,47年间世界粮食库存下降年份多达31年,产不足需的年份比例达66%。期间还发生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次世界性粮食危机。2000年以来,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有所改进,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增长,但供需平衡仍不十分稳定。受气候变化、市场波动影响,库存水平总体下降明显,库存消费比由2001年的29.9%降至2007年的18.4%2007年再次发生了以粮价飞涨为特征的粮食危机。

  二、相对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尽管全球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且呈紧平衡状态,但相对于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产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供给充足,出现供过于求,剩余农产品处理一度困扰主要农产品出口国。近年来,随着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国际市场供给相对充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球谷物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新世纪以来,全球谷物库存持续增加,由2000年的2.33亿吨增至2013年的5.72亿吨,年均增长7.2%,同期库存消费比虽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1.8%下降至2007年的19.3%,近年来又逐步恢复,2013年增至23.7%,始终保持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就具体产品而言,小麦和大米供给更为宽裕,库存消费比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玉米库存水平相对较低,但在2006年前基本保持在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近年来随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部分年份库存消费比开始低于安全线。

  二是长期以来全球主要农产品实际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直到近几年才因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波动走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1961-2013FAO食品名义价格持续上涨,由33.2涨至210.2,上涨5.3倍,但1974-2004年近30年的FAO食品实际价格却呈下跌趋势,直到2007年受粮食危机影响开始快速上涨。自2003年以来,受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金融投机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实际价格明显回升,但仍大幅低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位。

 

  三、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产品贸易量占产量的比例有限,世界范围内农产品基本供给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保障

  2001-2012年,全球谷物贸易量由2.42亿吨增至3.07亿吨,增加了70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2.2%。但总体而言,全球谷物贸易占产量的比重比较低,2001-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这说明世界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各国国内生产,粮食贸易仅对其中约15%起作用。相对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粮食作物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2012年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7%38%32%

  四、与农业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平衡相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集中度很高,大宗农产品主要被少数跨国公司掌控,具有准垄断性

  全球粮食贸易量不仅非常有限,而且出口市场较为集中。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58.7%的小麦出口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70%-80%的棉花、食糖、羊毛出口也集中在前五大出口市场。全球80%的粮食贸易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贸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所垄断,而且这些跨国粮商还利用其资本、管理和市场渠道方面的优势,通过直接投资不断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链中,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形成了对粮食产业链的控制,加剧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垄断风险,导致世界粮食产业链被牢牢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

  五、受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以及农产品资本化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走高,不确定性、波动性态势加剧

  (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发多发,农业生产风险增加。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灾害、干旱、低温雨雪天气、病虫害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1-2010年各国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比前10年增加了26%,其中极端天气增加228%、洪涝灾害增加71%。气候变化引起的生产波动直接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加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二)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大幅拓展了农产品需求空间,打通了能源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相互影响的通道。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全球粮价上涨中生物燃料的贡献率为75%。近年来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加之国际社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很多国家鼓励生物燃料的开发和使用,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玉米、油菜籽、甘蔗等原料农产品的用量。世界生物乙醇产量由2003年的3294万吨增至2010年的9772万吨,年均增长16.8%;生物柴油产量从2005年的446万吨增至2010年的1822万吨,年均增长32.5%1990-2010年,美国生产乙醇所耗用的玉米量从950万吨增至1.27亿吨,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由4.7%增至40.3%。同期,巴西生产乙醇所消耗的甘蔗量从1.6亿吨增至3.6亿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增强了原油价格和农产品原料价格之间的互动性,农产品市场受能源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增大。相对农产品市场而言,能源市场很大,因而能源需求的微小变化就能引起农产品需求的巨大波动。

  (三)投机资本大量进入农产品市场,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产品交易范围已从局部、区域性的市场扩展为全球市场,投机资金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金融投机对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加速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突然或不合理的上涨或下跌,使得价格在短期内偏离由供求决定的趋势价格;二是给农业生产者传达错误的市场信号,严重干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导致市场扭曲,大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六、世界范围内用于农业发展的后备耕地和水资源仍有相当数量,国际市场农产品供给仍有增长潜力

  (一)消费结构的调整可较大幅度增加有效供给。目前,全球大约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发展生物燃料,生产的生物质能源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生物质能源对环境改善和能源供给的贡献有限,且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压力,迫于环境压力和舆论压力,各国都在积极发展非粮原料的第二代、第三代生物质能源来替代现有的以玉米、植物油、甘蔗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质能源,这就意味这全球将有更多的粮食用于满足人类口粮消费以及饲料业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限产休耕政策的调整可释放生产潜力。发达国家农产品供给过剩的历史由来已久,为了有效控制国内生产,保障国内农民收益,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都或早或晚地实施了休耕、生产配额等类似政策。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通过限制耕作面积来对供给实行控制,并自1947年开始实行休耕。近年来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美国休耕地面积从1985年的1800万公顷降至2008年的1300万公顷。如果农产品价格随着需求增长而相应上涨,有可能促使发达国家调整其限产休耕政策,释放产能,增加农产品供给。

  (三)世界粮食单产仍有大幅提高的潜力。

 

  各国间粮食单产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提高单产的潜力较大。在非洲南部、南美洲、西亚、中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如果适当改进水土管理、应用现有成熟技术,就能实现产量的成倍增长。据测算,未来10年若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单产和单产潜力差距能缩小20%,那么全球谷物产量将提高5.1%。通过加大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发达国家单产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即使在澳洲、北美和西欧一些发达地区,其实际单产也只有其潜力的60%-70%,仍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四)世界范围内可开垦的耕地资源储备充足。FAO估算,目前全球范围内宜开垦的土地还有40亿公顷,是全球现有耕地面积(16亿公顷)的2.5倍。全球可开垦的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国家或区域:一是非洲尚有待开垦耕地8.3亿公顷,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的苏丹、南非、安哥拉、乍得、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纳米比亚、马里、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二是南美尚有待开垦耕地5.7亿公顷,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等国。三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尚有4.7亿公顷左右的可开垦耕地。四是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大量待开垦的耕地。除耕地资源丰富外,上述地区的淡水资源也相当丰富。非洲撒哈拉南部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汲水量低于其内部可再生水资源的1-3%,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公认为未来全球最具农业开发潜力的地区。

 

  七、未来全球粮食需求增长压力巨大,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2010年的69亿增至91亿,增长34%,届时全球70%的人口将住在城市。联合国粮农组织《2050年如何养活世界》报告认为,城镇化势必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谷物直接消费下降,而果蔬、肉类、乳制品和鱼类消费将增加,最终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均能量消耗将达到3050卡路里,比2003-2005年能量消耗水平增长10%。届时要实现世界粮食安全,未来几十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必须增长70%,其中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则必须增长100%。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需求可能会大幅增加,谷物进口量预计由2008-2009年的1.35亿吨增至2050年的3亿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总的来说,国际市场农产品供给增长有很大潜力,对需求的增长能够做出有效反应,当然这需要有个过程。FAO数据显示,2001年到2012年,世界大豆贸易量由5354万吨增长到9970万吨,增长了4600万吨,其中中国大豆进口量增长了约4400万吨,同期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口量仅增长200万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增长主要是对中国进口需求增长做出的反应。但是国际市场也存在很大风险,有短期、局部短缺和发生粮食危机的风险,有价格波动加剧的风险,有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还有主要出口国掌控能力增强带来的风险。国际农产品市场和供需特点决定了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又要防止过度依赖,还要防范风险。

文章来源: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