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百色市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严格管理,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快提质升级,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把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按流域、按灌区,认真规划设计,连片集中开发治理。以水利措施为重点,既注重大面积改造,又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初步形成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使农业生产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仅2013-2014年,全市项目建设共新增高标准农田10.76万亩。
(二)择优立项扶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选准项目,择优立项,围绕支柱产业,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对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畜牧业、生产加工和经济林基地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市共创建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各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44个,有202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获得国家认证,认定品种3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别发展到34家和700个。
(三)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发质量和效益。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注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推广力度。首先抓好农民科技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项目区农户每户基本都有1人掌握2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共培训技术农民8.25万人次。其次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采取深耕改土、推广优质品种、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精准施肥、化肥深施、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品种杂交改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稳产、生态、安全”农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再次狠抓科技示范。为使农民对种养技术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全面配套推广精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产品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
(四)开展综合治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手段,通过开展土地治理、耕地平整、桔杆还田、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实施水利灌溉设施配套等项目建设,改变了项目区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目前,项目区内良种推广和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节水抗旱、地膜覆盖面积达85%以上,农作物产量及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如,该市多年来建成的农发项目区多为秋冬菜生产的主产区,“南菜北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秋冬菜农业开发面积300万亩,其中秋冬菜面积162万亩,主要种植小番茄等优质农产品,小番茄亩年产量达5000公斤以上,亩产值1万元以上,秋冬菜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五)创新扶持模式,带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随着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项目的实施,引入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持股方式的新模式,有力推进了老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如田阳壮乡河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打造右江河谷芒果产业及圣女果产业品牌,“壮乡河谷”精品果蔬已进入十余个大中型省会城市的连锁超市,及全国三十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如,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土地治理试点项目后,为该村的传统产业香葱的品牌化生产创造了条件,2014年中平村无公害“鸿平”品牌香葱达种植面积达4000亩,日销售香葱达20吨,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珠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农民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中平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西香葱村”。
文章来源:百色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