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新闻资讯
热点聚焦
行业资讯
县域经济
GECC新闻
县域经济

隆安“那文化”入选国家农业文化遗产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5-11-23 分享到:

一座城市因文化而有内涵。千年“那”文化成长为隆安县一张国家级名片,正在绽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继2013年成为“中国那文化之乡”的隆安县,又迎殊荣——10月10日,农业部公布了2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成为广西唯一入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 魅力之旅: “那文化”底蕴备受瞩目

  深秋时节,来到隆安,那桐、那门、那元、那重……到处一片金黄,稻浪飘香。

  这些带有“那”的名字,令人好奇。原来,“那”在壮语中即“稻田”之意,作为壮族稻作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隆安县,拥有得天独厚的“那”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那”文化遗存。

  出土文物见证了隆安县的稻作文化。近年来,隆安县境内相继出土了大石铲、牙章、遗骨等古文物,比较典型的遗址有大龙潭遗址、谷红岭遗址等。据《文物》杂志1978年第9期刊载的“桂南出土石铲地点统计表”,文中列有大石铲出土的地点共60处,当中仅隆安县就有15处,占总数的25%。这表明在隆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用大石铲的居民已过着相对长久的定居生活,开启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稻作农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隆安县境内,还发现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原产地在该县的野生稻被列入优异品种的达33种。

  与此同时,隆安有很多风俗习惯与水稻息息相关。如满月礼、婚礼、寿礼、葬礼等,都与稻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流传已久的节日都与水稻有关,比较著名的节日有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乔建“六月六”芒那节等。

  “隆安有着其他地方少见的稻作文化厚度,是壮族乃至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点。”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说。

  “流传数千年的丰厚的‘那’文化,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与肯定。”该县有关领导介绍。今年以来,该县积极做好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专门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评审组专家通过听取专题汇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认为隆安“那”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节日习俗、手工艺、农具的生产、饮食、民间文艺,外延广泛,内涵深厚,对于稻作文化来说非常有代表性。

  2 传承保护: “那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独具特色的壮民族风情音乐声中,手持大铲、稻草、簸箕等道具的草根文艺队,跳起“那之韵”“构盘斗”“四月八”等舞蹈……

  近日,该县那桐镇那桐社区正在排练一台晚会。

  值得称道的是,一支支舞蹈都是根据农耕生产的过程进行演绎,都由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而成。

  文艺队队长卢加机告诉记者,一年一度的“稻神祭”民俗庆典活动日更加热闹,节目和活动更有民俗风情,比如,稻草龙舞、巡游赐福、钻关脱难、稻神祭、百家宴等。

  据悉,“稻神祭”是隆安县传承了6000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隆安县和广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于2010年5月被自治区和南宁市列为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该县城厢镇江滨路的关帝大王庙定为“稻神祭”传承基地。

  隆安县文化馆馆长韦蔚兰介绍,目前该县共有30多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渊源大多与“那”文化相关。如“那桐壮族农具节”“红良打铁技艺”“壮族亥日”和“稻神祭”(芒那节),都与该县“四月八”农具节相关。

  为传承保护好“那”文化,近年来,隆安县始终把“那”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作为文化强县的重要内容来抓。

  该县以大型节庆、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本土艺术家进行创作、编排文艺节目,选用本地演员进行演出,确保原汁原味的“那”风情。先后出版了本土作家散文集《那之韵》,创作了《隆安四月八》等本土歌曲,编排了《那之韵》《娅王赐福》《那地娅》等10多个本土歌舞节目,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使“那”成为隆安最灿烂的文化符号。

  3 经营品牌: “那文化”显现综合效益

  如果说“那”文化遗存记录的是隆安县农业的历史,那么定典屯就是农业文明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

  去年以来,隆安县以“生态乡村”建设为契机,将定典屯综合示范村打造成为一个具有“那”文化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宜居村。该屯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成为该县“美丽乡村”的典范,日接待游客最多达到2万多人次。

  与此同时,该县依托“那”文化重点打造龙虎山及布泉河田园、更望湖等自然景区的周边村屯示范点,构建“建好一个新农村,带动一批农家乐,致富一方老百姓”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生态乡村与观光旅游同步发展。

  如今,伴随“那”文化魅力绽放,隆安生态旅游声名鹊起,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为经营好‘那’文化品牌,2012年以来,我们每年都成功举办‘那’文化旅游节。”该县旅游局领导介绍,该县还引导办好每年的那桐“四月八”农具节、城厢“稻神祭”节、乔建“芒那节”、雁江龙舟比赛等民俗传统节庆活动。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游客相聚在“那”文化绽放的地方,感受着“那”山“那”水“那”人的独特魅力。

  随着“那”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以隆安板栗、叮当鸡、桂西牛、黑山羊、罗非鱼等农牧渔特色产品为代表的“那”品牌,也纷纷畅销走红,有的还进军欧美等市场。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隆安风景“那”边独好的文化资源。(记者 文彩云 通讯员 黄初艺)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