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时光,北部湾畔春来早。
2月18日,一份不俗的钦州成绩单“出炉”:2015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5.6亿元,增长34.6%,总量排在全区前列,且5年增长5.2倍,实现了县域工业经济的“加速跑”。
县域经济从突破到壮大,钦州市的实践有哪些启示?
启示一:抓住“机遇窗口” 城乡统筹发展
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使钦州的开放格局发生很大变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加快集聚。在临港大工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给钦州的县域工业发展带来“机遇窗口”。
机不可失!2010年7月,钦州市实施县域工业“突破工程”,决定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一盘棋”。
“发展县域工业困难很多,仅凭县区的力量难以协调。”灵山县一位领导说,在这次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中,市级层面给了很大支持。
从这一年开始,该市每年从市级用地指标中,给予各县区专项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标准厂房建设。每年的季度项目对接会,该市均把县区的重点项目列为统筹范围,力促县域工业招商。同时,强化服务,为县域工业企业解决具体问题500多件,促进一批工业项目开竣工。
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了投资者极大信心,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钦州各县区。青岛“九联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无公害肉鸡养殖和出口原料生产集团,从2012年开始,该集团在钦北区投资20亿元再造一个“新九联”,已于去年5月顺利投产。
县域工业“突破工程”,实现了既定目标:2012年末全市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产值超过500亿元,每个县区超过100亿元。
然而,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歇。
2013年,该市又及时实施县域工业“壮大工程”。“这给很多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好机会,我们主动找上门来投资,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南宁籍建材企业投资商黄文伟说。
从“突破工程”到“壮大工程”,该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实现较快增长,目前已达到290家,超亿元企业达到226家,县域工业完成税收45.41亿元。
启示二:激活内生动力 提高区域竞争力
县域因缺乏聚集要素的“引力”,内生动力严重不足。5年来,钦州市把激活内生动力作为加快县域工业的“金钥匙”。
政策是激活内生动力的“总开关”。该市出台了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一系列奖罚措施,大力推行政务审批改革,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县域发展。“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选准产业、调好结构、做优项目,做好要素保障。”钦州市一位分管领导告诉记者。
在县域工业发展中,市一级始终扮演“主导者”的角色,项目布局、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等由市里组织和引导;对县域工业每月进行专报,每半年定期召开专门分析会、推进会,帮助县区寻找突破难点的途径。
资金“吃紧”是个普遍问题。该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励金融信贷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灵山县天山微电子公司是一家生产偏光片的知名企业,去年产值超过18亿元。“企业二、三期一起上,资金投入很大,一度资金紧张,是灵山政府救了我们。”该公司一主管告诉记者,当时情况紧急,企业面临停产,灵山县及时为该公司作实物担保,成功贷款1900多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2015年,该市实施“惠企贷”政策,全年新增2000万元用于信贷引导资金,“惠企贷”规模达到5.6亿元;并加强县区一级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共为114家企业推荐申请“惠企贷”、担保贷款、应急贷款、金融租赁等18亿元。同时,协助广西润港林业在“新三版”上市,推动34家中小企业在区内外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启示三:提升园区平台 产业集聚发展
园区是工业项目的主要承载平台,钦州市把加快园区开发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并制定“县域园区产值占县域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钦州市以园区为中心,以创建工业功能区为支点,打造县域园区发展体系。”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立和说,各园区以建立标准厂房为载体,加快一批“短平快”项目,迅速做大做强县域工业。
几年来,该市先后展开了浦北工业集中区、灵山工业区以及钦南金窝、钦北皇马4个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还规划了一批重点工业镇,作为所属县区的产业集聚平台。
工业园区的项目承载力日益增强。浦北工业集中区以“一区四园”发展模式推进,使一大批项目向县城工业园以及泉水、张黄、寨圩等重点镇迅速集聚,园内的制药、制糖、塑管、新能源、加工制造等产业初具规模,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县域工业总产值达236.5亿元,总量位居钦州各县区第一。
灵山县域工业产业分工清晰,各有特色。十里工业园集聚发展电子、纺织、食品、皮具、制药等产业;陆屋工业园接受临海大产业的辐射;武利工业园初步形成木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钦北皇马工业园布局了青岛“九联集团”、广西“桌能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5年来,县域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了电子信息、能源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目前,县域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达725.31亿元,占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9%。(记者 韦义华)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