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4-08-18 分享到: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发展方式的扬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在“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下,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农业产业现代化、职业农民现代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三个方面,亦即是以“三农”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综合体系。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要素互补

 

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要素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要素供需结构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密切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要素来源。首先,劳动用工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的劳动力溢出。其次,建设用地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的农用地积攒。由于农业用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必备条件之一,土地的稀缺性和排它性都决定着只能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土地供应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平衡。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优质要素资源。首先,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物质装备来源于城镇。城镇中第二产业主要为农业提供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农用物资等硬件服务。其次,现代农业所需的农业科技来源于城镇。最后,现代农业所需的经营理念来源于城镇。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保障体系等制度设计同样萌生于商业、工业、服务业的经验积累。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够克服传统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优质的要素资源。

 

发展互动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通过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必然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耕地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进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通过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将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消费需求,必然带动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拉动农产品消费需求质与量的提升,进而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最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给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作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基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自动向广大的农村腹地流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注入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首先,农业发展是城镇形成的先决条件。其次,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城镇化拓展市场空间。规模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基础,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有巨大需求;农民富裕、农村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农村蕴藏的巨大市场需求将有力带动城镇产业体系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最后,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将有力推进城镇的住房、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带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标互融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本性,在发展方向上属于一体两面,即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不会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蓝图,不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就不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愿景,两者的目标具有高度的相融性。

 

一是城乡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此,农业现代化将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促进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分配和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二是产业融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将突破地域、行业和城乡界限,使城镇的技术、人才、物资、信息与农村的土地、劳力、原料等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一些新的产业将得以产生,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趋向产业融合的新境界。

 

三是文化融合。在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受到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的长久禁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是要实现城乡的文化融合,这正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之一。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摘编:谭一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