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决策参考
高层声音
专家视点
GECC课堂
专家视点

黄益平: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转型—从经济奇迹转向常规发展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6-01-04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2014年12月10日,新华财经“经济论坛”——股市e事厅举办第一期活动,本期主题为“经济新常态·股市新生态”。以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在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我们来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新常态的问题其实应该是习主席来讨论的,所以只能每个人做一些看法的解读,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

今天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现在确实经济面临很多的困难,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在市场上的分析师,尤其是在三个礼拜以前,很多人都很悲观,确实有很多很困难的地方;

第二,我们也不应该那么悲观,在经济当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第三,如果有新常态的话,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第一谈一下困难,第二是乐观的态度,第三新常态是什么?

困难我不需要再给大家重复了,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从原来10%后来到8%,最近几个季度一直在7—7.5%之间,这跟以前的增长相比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过去是说“保8”,没有“8”的话中国经济就垮了,现在似乎也没垮,但是确实碰到了很多的困难。

如果我们有机会做企业层面的调查,尤其是很多投行的分析师到企业跑一圈回来说,特别糟糕,情况确实非常不乐观。

可能有一些很具体的原因,企业困难其实是有道理的,我想到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过去一直“保8”,“保8”的结果就是造成很多企业只有GDP超过8%他们才能保持微利,GDP低于8%他们就活不下去了,确实有这样一批企业,这在国际市场体现比较明显,我们增长掉到8%以下就叫的很厉害了。很多国际投资者觉得不太理解,“我们的经济2%、3%的增长,我们的企业活的很好,为什么你们的企业到经济增长8%就不行了?”

后来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我发现“保8”的结果就是养了一批企业,只有GDP超过8%的时候他们才能生存,确实有这样一批企业,我们称之为“温室企业”。在8%的时候他们是微利的,8%一下去就有一帮企业生存不下去,这是客观事实。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历史性的变化,原来没有发生过,现在尽管增长速度下跌0.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但是对于一大批企业来说确实是根本性的环境变化。

第二个原因:过去4万亿的刺激政策有一些后遗症,我不想评价4万亿是好还是不好,当时应不应该,那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4万亿对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甚至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导致了很直接的结果,在很多产业里面过剩产能大幅度的上升。有一个统计数据说,08年以前很多产业的平均过剩产能大概是25%,现在是35%,可以想像增长速度下来,很多企业确实觉得更难过了。大部分集中在投资这个行业,比如说钢铁、氧化铝。

第三个原因:跟我们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过去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很快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做的这么成功是因为我们有低成本优势,有大量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个就要使得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中心很多都在低端。

不排除这和当时的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是匹配的,但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成本提高了,这就是经济发展本身的直接结果。我自己做调查发现,十年前沿海地区很多民工1000块钱一个月,现在是5000块钱一个月留不住,经济学家有一个专门的词把它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在1978年时中国的人均GDP是200美元,现在人均GDP是7000美金,意味着过去做的很成功的企业现在都活不下去了,沿海地区尤其明显,因为沿海地区过去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都觉得很困难,这意味着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产业要升级才能继续下去。

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很困难,因为你不转你就做不下去了,过去做了很长时间,现在必须有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才能往下做。其实在30年前的时候,在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碰到的都是这样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劳动力从过剩变成短缺,成本大幅度上升,一大批的企业都搬到大陆来了,搬到中国来了。但是他们当时在国内也都是非常困难的,大家都在担忧下一步做什么。

我觉得我们现在其实也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所以我自己对我们现在经济困难的解读,确实是很困难,我并不是说经济不困难,但是这个经济困难一方面是过去的一些政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了,自己又提出了升级的要求。如果能升上去就变成高收入经济,升不上去就陷在中等收入陷阱里面,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加上消化以前的政策后果。

这是第一,为什么经济下行不多,但是大家感觉困难十分的突出。

第二方面,经济本身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并不完全是悲观的。我想说明一下,我不想低估现在经济碰到的很多困难,这是实实在在的困难,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我们现在知道增长速度到7%左右了,我们的经济还是比较平稳的,原来最担心的是什么?增长速度一跌到8%以下,大面积的失业,整个社会就乱了,这是1998年提出“保8”的重要原因,现在大家都同意,尽管对中国是不是跨过了“刘易斯拐点”有争议,我个人认为已经过了,有争议没关系。

一个实实在在的变化是过去十年农民工的工资平均每年上涨15%,到今天增长速度不断地往下走,劳动力市场短缺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资还在上升。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没有出现像过去担忧的问题,这是一个很积极的变化。

这个变化背后有一些原因,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本身已经发生变化了,15年刚刚提出“保8”增长的时候,中国的劳动人口每年以800万的速度增长,现在劳动人每年以300万的速度下降,所以就业的压力就不太一样。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平时我们不太注意到,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其实已经发生变化,去年是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去一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现在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赶上来了。平均而言,服务业创造就业的能力要超过制造业,超过一般的工业,所以我觉得有内在的逻辑在里面。

第二个变化,也看到过去几年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这也是我们过去一直担心的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太多的出口,太多的投资,没有消费,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现在开始慢慢回升了,这也是一个很积极的变化。

第三个很积极的变化是收入分配。其实收入分配已经有改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发布过去十年基尼系数,08年以前收入分配一直不太平等,08年以后开始改善了,当然有些经济学家不太同意这样的数值,我觉得数据本身准不准确值得探讨,但是这个趋势由原来的不断地恶化,到最近几年有改善,我自己觉得是有道理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我刚才说的,农民工工资每年以15%的速度上升,它是有利于收入分配改善的。因为社会上穷人靠工资收入,富人靠投资回报,工资收入一增长,挤压的就是投资回报,收入分配有改善,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我不能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水平一定是准确的,我没有把握说这个话,但是在改善是可以看到的。

最后一个变化,即便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有一些亮点。大家经常担忧的是服装也搞不下去了,过去传统的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做不下去了,过去很多投资品行业做不下去了,感觉是一片悲观的消息。但是如果看一下经济,其实还是有很多亮点。我们都关注到,但是没有把它放到一个宏观的背景里面来看。

为什么阿里巴巴能在纽约上市,它本身就是代表了中国经济非常大的创新,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不是唯一的一家,在电商、互联网金融、快递、小米手机、机械装备......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经济结构当中很重要的特征,有的人把它称之为“冰火两重天”,难受的很难受,扩张的在高速扩张。

我们只要看网购每年增长的速度就可以感受到,在扩张的部门确实在不断地扩张。这是经济转型期经常会看到的一个现象,不光是在中国,任何一个国家这样一个阶段就是过去经济学里面说的“创造性的毁灭”,过去做的很多有竞争性的产业现在没有竞争力了,所以要关掉,要去产能化。关键的问题是乐观还是不乐观,不在于在传统的行业碰到了什么问题,而是我们在创造一些什么样的新的机会、新产品、新行业?今天还不能说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乐观的苗头开始出现。

综合起来看,什么是新常态?我是一个学者,在学校做研究,过去几年一直做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我觉得,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转折,我们曾经把它称作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转型,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转向以后的常规发展。现在大家喜欢用新常态这个词,我把自己归纳的所谓的常规发展看成是一种新常态,也就是从过去的增长很成功,也有很多问题,它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经济会变成怎么样,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本身的变化,经济本身的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改变,也就是市场化。

三中全会60条就是要把市场化走到底,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我自己的解读是,过去的两个双轨制,要走到底。两个双轨制就是市场化的过程,但是都是半拉子工程。

第一个双轨制是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双轨制,一直在走,非国有经济变得越来越大,36条以后国企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为什么国企改革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往下怎么走是很关键的,市场化能不能走到底?

第二个双轨制是我们自己做研究很关注的问题,就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双轨制。产品市场几乎都放开了,但要素市场却扭曲非常严重。

哪怕在劳动力市场,有户口制度,不同的福利待遇。在资本市场就更明显,利率管制、汇率管制、资质配置管制。能源市场、土地市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

把这些要素市场的扭曲普遍的看成是一种对企业变相的补贴,对居民变相的征税,实际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过去30年几年增长很活跃,投资者、出口商和生产者他们的激励很高,因为他们在不断地受到变相的补贴。所谓的变相补贴是他们用了能源、土地、资本等等,却没有按照市场价格来支付成本,其实就是变相的补贴。这个政策从一方面来说很成功,我们的GDP增长每年10%,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很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结构失衡的问题、效率低下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官员腐败的问题。

所以,在我看来下一步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写了这么多,就经济方面来看最核心的就是市场化,把两个双轨制的改革走到底。如果走下去,过去把它称之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转型,从过去的奇迹走向常规发展。

现在应该说这个转型其实已经在发生了,刚才我说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未来会怎么样,我觉得简单的是三个方面:

一、增长速度还会持续放缓。到底这个底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看,增长会进一步放缓,这是不可逆转的,也许在短期内有一些来回反复,但是还会不断地放缓。

二、经济结构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过去增长就是靠投资、出口,以后消费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过去一说中国消费大家想到的是奢侈品市场的消费,都是最高端的,中国在高端的奢侈品市场的消费占比在1/3。未来将发生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趋大众的消费,中国的老百姓收入上升导致他们的消费大幅度的扩张,可能成为全世界最精彩的后市。

像中国现在这样平均水平的居民,如果他们的手段不断地翻番的话,什么样的领域会看到更多的消费开支?我们发现大概就是四个领域:一是家电家具;二是通讯和交通;三是文化、教育、旅游;四是其它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这些领域会看到很多新的扩张。

三、产业升级会不断地加速。过去我们一直生产低成本的产品,因为成本压的很低,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成本普遍的上升,而且我觉得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产业升级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高,这也是习主席说的未来的经济增长要靠创新,背后的故事就是产业升级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个过程如果走过去,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走不过去就是低收入陷阱。

所以,我觉得三个新常态,其实前提是我们的过渡和转型是平稳,最后能看到的是增长速度会适当的放缓,经济结构会变得更加的平衡,消费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产业升级会变成常态,现在大家已经看到了,大家都记得在不久以前我们都知道诺基亚是全球最好的手机品牌,现在我们都已经不知道它在哪儿了,这样的故事我觉得会越来越多,也许这对我们的投资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谢谢大家!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此文为黄益平教授在新华网“股市e事厅”论坛活动上的演讲实录)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