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决策参考
高层声音
专家视点
GECC课堂
专家视点

吴伯凡:人人都讲“互联网+”,但到底应该“+”什么?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6-02-02 分享到: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特别热的词,在每个场合都可以听到互联网+的议论,但一直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清楚,"互联网+"+什么?

"互联网+"+的一定不是+行业。为什么?古代个人有出行需求,技术条件与之一整合,就出现了马车;今天我们有个人化的出行需求,加上现有技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就出现了滴滴打车和优步。"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行业是特定技术和需求化合的产业。

互联网+对于金融来说+什么?+需求洞察,金融的需求自古就有,金融业、金融的解决方案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早已存在,那个时候是儒家金融。儒家金融是以血缘作为基础的社区,大家遇到了支付危机时,想的办法是请客送礼,这属于金融行为。

今天思考互联网金融,应从互联网+已有的需求角度来看,我们看到很多问题:传统银行业在做很多新业务或者要试图用互联网改造已有的业务,里面有一个误区,是业务和需求。

特别提醒两处,一个是B2B,另一个是B2C。B2B是回归基本面,B2C是回归核心,不是互联网里面的B2B和B2C。基本面和核心都应该跟客户的需求有关,最终生成为产品或服务,最重要的是体验,这涉及到今天关于消费金融的体验问题。

本质上金融业是非常虚无缥渺又实实在在的,我们购买了很多东西,不过是信息的交换。金融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无非是在一个信用体系下,进行信息交换。将财富信息以最严格的、无风险的方式,不断传输。

本质上金融业就是一个IT业,不过是用机器生产信息。今天的金融业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是识别一个客户,我们把钱借给他,背后需要做很多工作。互联网给我们提供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识别一个用户的ID成本降得越来越低,近乎零成本去获取他的档案、信用记录,追踪他的行为等等。

现在,一个资料非常齐全的大客户跟一个小客户,获取信息成本变得一样了。过去,如果有一笔资金贷款,我们宁愿贷给大客户,因为只需要了解这个客户的ID,档案、信用记录,就可以贷给他。但如果把5亿贷给5000个人,要挖掘每一个人的档案和踪迹,成本非常高昂。就算愿意贷,最后为了收支平衡,也肯定会向其收取高额利息。这就是小额金融跟大额之间价格落差这么大的原因。

今天,低成本获取这些ID、档案和踪迹的时候,金融业服务的对象就转变了,变了什么?一句话,从短头到长尾。消费金融为什么突然迎来爆炸式的增长,因为过去我们更多愿意把钱贷给一个企业,他所有的信用记录、资料、去向,我们相对比较容易拿到。

总而言之,银行以前不太愿意把钱贷给消费者,因为识别消费者太难,你不知道他会不会还。而在今天,获取客户信息成本越来越低的时候,消费金融出现爆炸式增长,不仅仅是普惠(过去的普惠更多想到的是扶贫、小额信贷等等,对公成分比较明显,针对个人的成分不太明显)。

能不能真正让这个行业成长起来,取决于银行、借贷这一方,能不能有赚钱的意愿,同时也有防范风险的力量。现代商业都是瞬间认知的概念,互联网来临之前,我们也做品牌,品牌是做什么?就是为了形成瞬间影响和瞬间认知。好比你去找工作讲一两个小时,不如说毕业于北京大学,就像刷卡一样,刷卡就是瞬间认知。

现在不少银行都开展消费金融的业务,产品之间也在同质化。最后的竞争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只针对一个显而易见的痛点,那这个产品不可能有竞争力。还有一个陷阱是幻想,只是想一想,缺乏很好的执行,就叫幻想。一些企业启动一个项目或者创业的时候,容易有幻想。

对于金融业来说,如果技术后台、执行能力不足以支撑开展好项目,控制风险能力不够,是很致命的。最终谁来做?有的产品是有价值,但要有强大的后台技术,能对消费者需求或者个人身份识别,具备对个人消费信息的捕捉和解读能力。最终的竞争,还是技术的竞争。

今天我们讲消费金融新体验,首先要有对消费者抱有强烈的爱心,只有爱心才能发掘他的需求,才能想办法满足。第二还要让爱心更有力量,需要有非常强大的技术手段、执行能力。如果能好好把握这两点,既有力量又有爱心,善心才有善果。

谢谢大家!

本文摘录自《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师在1月11日21世纪金石奖评选暨金融体验设计尙典活动现场上的演讲内容,原标题为《消费金融新体验》(内容有编辑,未经本人审校)。

金石奖是国内首个用产品设计的眼光来衡量金融创新的最高级别评选,从空间设计、客户体验、产品创新、技术安全等四大维度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案例。

文章来源: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