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专家顾问网! 今天是
没有账号?
注册 |
登录 |
咨询热线:0771-5865068
微信
gecc微信公众号
决策参考
高层声音
专家视点
GECC课堂
专家视点

王一鸣: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一轮转型

来源:GECC 更新日期:2016-09-11 分享到:

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只有提高要素生产率,企业才能保持或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盈利水平,积累的泡沫和风险才能有效释放,资源环境压力才能逐步减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历了一轮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转型。在这一轮转型中,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这一轮经济转型有很多标志性的成果: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目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发生阶段性变化,“新常态”就是对这一变化的概括。新常态最直观的表现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变,而受传统体制束缚,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出现供需结构错配。这种情况下,再用老办法稳增长,不仅投资效率会继续下降,债务杠杆会继续攀升,还会增大金融风险发生概率,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短暂回升后继续下行的态势。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一轮转型。

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一轮转型的主线

新一轮转型的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最迫切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特别是去除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二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通过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使生产要素重新流动起来,实现优化再配置。

“十三五”时期是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我们不要再迟疑和等待,不要错失这次机会。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订单很满,生产满负荷运转,难以下决心推进调整和转型。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往往也是转型压力大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是机遇,不要轻易浪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的调整和转型机遇。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不是不需要需求管理呢?当然不是。供给和需求是硬币的两面,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导供给,两者始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引导市场预期,供给侧改革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中长期持续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比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缩效应,通过适度扩大总需求,可以为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激活潜在风险,进而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和日本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但从实际效果看,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投资和国际贸易并不活跃,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金融危机至今已经8年,世界经济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低增长困境。从一些指标来看,出现了一些两难困境,比如低增长与高负债、宽货币和低通胀并存,全球贸易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回落。由此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的冲击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还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跃升,是新一轮转型的主旋律

新一轮转型的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

从宏观意义上讲,“质量”就是要素生产率,“效益”取决于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只有提高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成本上升,投资的边际产出才能稳定增长,企业才能保持或接近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的盈利水平,积累的泡沫和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释放,资源环境压力才能逐步减缓。因此,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跃升,应是新一轮转型的主旋律。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建立在新的增长动力基础上、有别于传统增长方式的速度。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在增速换挡中出现惯性下滑,就很难止住甚至可能出现失速局面。速度过低,风险就可能集中释放,泡沫就很容易破裂,企业也难以增加研发和创新投入,市场和社会预期会发生明显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仍要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换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

推动新一轮转型,根本在于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从更长期看,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根本上在于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成历史性交汇,为增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口。

在国家层面,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新材料、脑科学等战略性领域,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实现战略性突破。在产业层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社会层面,要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在体制层面,要营造激励创新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支持发展创投、风投、众筹等新型融资工具,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过去受供给不足困扰,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铺摊子”。进入新常态后,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等不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继续“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

产业迈向中高端,核心是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就要求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领域,推动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网购、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制造和服务业态发展,促使企业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提升。在体制层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从管企业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主,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盘活存量资产,促进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促进产业政策从特惠向普惠转型,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打破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预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可以预见,新一轮转型取得成功,中国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再持续稳定发展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